医师节特辑|心胸外科肖海平:不放弃任何一位病人,为患者赢回生的希望
2023/8/16
供稿/来源:宣传科    初审/编辑:王媛    审核:林锐锐     审核发布:庄文斌

    很多人印象中的外科医生,都是玉树临风、风度翩翩,在手术台上叱咤风云、妙手回春的形象。但是实际上,外科医生做的绝对是苦活、累活,不仅是身体上的疲劳,心理上的压力也是巨大的。他们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,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。选择了当外科医生,就是选择了一种担当。


医师节特辑|外科医生

肖海平:为了治好病人,半夜都在想怎么处理

作为广药大附一院心胸外科主任,今年3月肖海平与团队同事一起攀了一次“珠穆朗姆峰”。

肖海平(左一)

当时62岁的张伯入院检查,纤支镜检查提示他肺部左上叶开口被肿瘤完全堵塞,病理活检示鳞状细胞癌,而全身其他部位未见肿瘤转移征象。张伯拒绝进行术前化疗免疫治疗,肖海平见此,立即组织全科对该病例进行讨论。

病人抽了40多年烟,肺功能已不允许进行左全肺切除。经过充分评估,肖海平定下了为他进行单孔胸腔镜左上肺癌支气管+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的方案。这样的微创手术,非常考验主刀医生高超的技术能力与手术团队的协作技能。在分离肺部黏连、游离支气管以及肺动脉主干后,手术进入到难度最大环节——将直径约1-1.5cm的不同动脉以及气管管道依次缝合。

得益于自身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技术能力,肖海平在整个缝合过程中既稳又准。4个多小时的手术后,肖海平与团队保证了将肿瘤切除干净,而且支气管以及肺动脉吻合通畅无渗漏。病人张伯顺利转回了普通病房继续治疗。

这是广药大附一院第一例单孔胸腔镜左上肺癌支气管+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。肖海平与同事通过仅3cm胸部切口,完成一个如此复杂、难度如此之高的胸外科微创技术手术,令人赞叹。

因为自己的爷爷也是一名医生,肖海平受其影响走上从医之路,如今一晃已经十七年。“特别喜欢外科挑战性”的他,找到了一个迎接挑战的特别渠道,那就是——喜欢在临床技术和手术工具使用上琢磨深钻,研究到透。

刚成为外科医生前几年,为将食管癌术后食管瘘的发生比例降低,肖海平跑遍全国近20家医院,哪里食管癌手术做得好,就去哪里学习。回来后,他尝试用四孔、三孔胸腔镜做食管癌手术,到如今做单孔胸腔镜,再结合手工吻合,将食管癌术后食管瘘发生率降到1%以下,还能给病人省下不少钱。

数据显示,如今广药大附一院心胸外科肺部微创单孔胸腔镜手术比例占98%以上,食管癌的微创比例约占90%,均居国内领先水平。肖海平与同事们所进行的手术操作科称之为“极致微创”,单孔胸腔镜手术仅需3厘米手术切口,即可完成。

受临床启发,肖海平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多角度随意折弯的单孔胸腔镜电凝钩、专门用于做手汗症手术的电凝钩。他总结说: “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现,现有器械解决不了一些问题,然后思考怎么去设计一款更好用的器械。”

一切归根结底,孜孜不倦地精进业务,需要医生心里想着怎样地更好利用技术及器械,更好地为病人解决问题。

肖海平至今依然记得一位病人。18岁女孩在右腿因骨肉瘤被截肢7年后,骨肉瘤出现了肺部转移,找到肖海平医治。经检查后发现,女孩的纵膈、心脏、膈肌已出现了很多转移瘤。通过药物缩小肿瘤后,肖海平为她做了肿瘤切除手术。

今年,女孩又出现骨肉瘤多发性转移,原本效果不错的药因耐药性而几乎无效,只能进行化疗。大年廿八当日,做完化疗后的她坐在医院门口,身边是出院准备回家的行李。肖海平得知她在等妈妈一同坐地铁回家,心里一震,于是把身上的现金全掏给了女孩:“拿这些钱打车回家吧。”

今年7月女孩再度回院治疗,肖海平为她找到了另一种药物,效果很好。他还特意找了公益基金会,为女孩资助了医药费。肖海平有一份信念:“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病人。可能我们的努力能让他们多活几年,但伴随科技发展,可能很快又有新药,病人又能多活几年。这对患者整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
医生的自我价值,就在这些救难扶危日常行动中得到了实现。在肖海平看来,要做一名好医生,首先要有怜悯之心。“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,是治不好病的,医生一定是想要解决病人的问题。有的时候我会为了治好一个病人,半夜都在想这个病我该怎么处理。”

“其次还要勤奋,能吃苦。我现在招医生,比较喜欢能吃苦的,这样才愿意不断地拼搏,不断地探索。”肖海平说。

版权所有 ©2005-2021 新葡亰496net. | 备案编号: 粤ICP备14066318号 |